今年夏天,香港經歷了令人難忘的極端天氣。香港雖為全球領先的貨運樞紐,但對極端天氣並不陌生。夏季時颱風韋帕橫掃香港,天文台一度發出十號颶風信號,香港國際機場就此作出應變,於7月20日上午5時至下午6時期間暫停所有客運服務。隨著颱風慢慢移入南海,各方得以制定應對措施。僅僅兩星期後香港又遭逢嚴重的黑雨(香港最高強度的暴雨警告信號)來襲,令當天整個機場及國泰航班的運作均受到嚴峻考驗。這些暴風雨可謂突如其來,要了解更多有關狂風暴雨帶來的影響和我們恢復航班的情況,請細閱下文。
隨後在9月,超強颱風樺加沙襲港,帶來數米高的風暴潮和颶風級風力。由於預計樺加沙比2018年襲港的颱風山竹更具威力,香港國際機場為此預先宣布將會關閉36小時,而國泰航空亦將部分原需停飛的飛機,移送至鄰近較安全的機場。留守本港的飛機停泊在機場有遮蓋屏障的地方,並加載了額外燃油,以加強機身的穩定性。其他航機仍然停留在上次飛抵的目的地,等待風暴過去,直至天氣情況穩定才安排陸續回航。
即使面對惡劣天氣,國泰貨運始終反應迅速,竭力保障客戶的貨物安全 ,同時確保優先處理需要嚴格控制溫度及緊急的貨物。
貨運服務總經理王守廉說:「我們必須展現靈活應變的行動力,及時通知客戶最新情況,並且從無可避免的干擾中迅速恢復運作。」
重啟運作
即使已作好全盤應對規劃,若然遇上重大天氣事故,也未必能迅速恢復運作。所需時間取決於機場重啟計劃中所能分配到的有限航班時段、颱風期間公共交通中斷下的人力調配,以及貨運站處理貨物的能力等等。此外,由於所有航空公司均同時努力恢復運作,亦加劇共享資源如使用集裝箱及拖卡的競爭。
在此類事件發生後,香港機場管理局啟動了航班重編控制系統(FRCS),在機場恢復運作時限制航機升降數目,以加快重啟程序。但因每個航班須獲批核,故重編航班安排仍然需時。航空公司可以在機場上午6時恢復運作之前復飛,避免航務正式重啟時受流量限制影響。
在這種情況下,國泰貨運從全球各地調動貨機及先前撤離的航機提前飛往香港,並在上午6時運作時段啟動時再度出發。
溝通與決策
幕後方面,貨運收益管理營運團隊代表貨運部門出席在綜合運作中心舉行的會議,團隊於這個掌管國泰航空環球營運的中心,概述貨運業務的優先考量。
王守廉說:「他們更與貨物營運中心團隊緊密協調,而貨物營運中心的同事則與國泰貨運站和香港機場地勤服務有限公司團隊聯繫,就風暴期間的地面處理人手和設備載運力進行調度。同一時間,他們與全球外站的團隊協調飛機及機組人員的調動,並應對各地區的航班時刻及宵禁限制。」
掌握了種種資訊後,貨運收益管理團隊便可向銷售團隊公布最新狀況,以便後者在逐步恢復正常運作時,向客戶通報不可避免的延誤。 從颱風韋帕襲港時的經驗所得,許多營運工作人員被安排駐守為機組人員而設的酒店或鄰近地點,以便他們在重啟航班後隨時投入工作,減少影響運送客戶貨物的服務。
保持運送暢順
王守廉表示:「卓越營運始於對同事的關懷。我們已制定計劃以支援留守的工作人員,並且為最後恢復運作的程序做好準備。我們同時為安全與準備就緒作出平衡,真正體現集團的核心價值。」
這些計劃貨物營運中心能夠與國泰貨運站團隊協調將貨物裝箱,分散需要密集勞動力的工作,確保貨機升降可在航班時段獲批准時能順利恢復運作,包括在重啟航班期間的12小時內有十架滿載貨物的貨機起飛。王守廉說:「在短時間內清理好滯留的貨物,實在是了不起的成就,我們能夠減低貨物積壓的雪球效應,減低對接續運送貨物的影響。」
黑雨難測
儘管現代科技可準確預測風暴,黑雨卻經常突如其來,即使計劃周詳,在營運策略方面仍會帶來挑戰。今年的雨季紀錄更是史無前例,8月合共發生了五場黑雨,其中8月5日歷時最長,為時長達11小時。
當天,香港天文台報告降雨量超過356毫米,並出現數千次閃電。儘管機場未有出現水浸,但在發出「紅色閃電」警告期間,地勤人員均須找尋遮蔽物暫避。香港及大灣區貨務營運主管許進豪說:「我們當天因閃電而有14班航班停飛,由於無法預測進出航班的延後及抵步時間,除了貨物裝載外,人力資源安排及設施調配等地面工作均受到嚴重影響。」
為減低影響,國泰貨運在補給拖卡及調派人手方面均預留更多時間。貨物裝載方面,以班次較少且未有營運貨運航班的客運航線為先,另外亦會優先裝載需特殊處理的醫藥品及鮮活貨物。
類似極端天氣雖然帶來嚴峻考驗,但每次挑戰都為我們提供寶貴機會去測試嶄新數碼科技,進行實時追蹤及靈活支援營運決策。這些新技術成效顯著,能讓我們順利恢復運作,並展現了國泰貨運整個團隊矢志提供可靠服務的精神。